適逢臺灣通報首例愛滋病病例屆滿40週年,臺灣減害協會(Taiwan Harm Reduction Association)、臺師大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及臺灣雀樂協會於6月20日舉辦「臺灣愛滋病防治40年研討會」,邀請來自公共衛生、醫療實務、學術研究等領域的專家學者,共同回顧臺灣自1980年代以來愛滋防治政策的發展歷程,並針對未來防疫與減害策略進行深入對話與討論。
此次研討會由臺灣減害協會理事長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癮防制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李思賢教授主持,聚焦於愛滋防治政策、藥癮挑戰、減害實務、病毒流行趨勢與社會觀念變遷等面向,從跨領域角度探討如何整合公共衛生、心理健康與刑事司法資源,推動更加人性化且具實證基礎的防治體系。
會議當天特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羅一鈞副署長出席致詞,羅副署長表示,當鄰近國家還掙扎於性傳染病控制、愛滋防治時,臺灣已經在亞洲達成愛滋減害、性病控制方面首屈一指的績效,成為國際的佳話,這樣的佳績是有關部門、民間單位、共同協力的成果。
在會議中,疾病管制署的李佳琪組長分享了臺灣40年的愛滋防治脈絡,包括愛滋防治體系、策略和成果,指出臺灣愛滋防治已達「92-96-95」指標,亦即92%愛滋患者知道自己感染、96%已知患者接受治療、95%接受治療者病毒量成功抑制,優於全球標準。
接著,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柯乃熒教授介紹「藥愛挑戰與預防愛滋的來時路」。臺灣露德協會徐森杰秘書長分享露德協會從愛滋社區照護,發展為減害模式甚至成立朝露農場,轉型為採全人學習模式的藥癮減害治療性社區的特色和成效。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陳宜民教授亦發表專題演講,深入剖析不同HIV亞型於靜脈注射藥癮者中的流行趨勢與存活狀況,為防治工作提供關鍵參考。
自1984年首位愛滋病患者確診以來,臺灣愛滋疫情歷經多次轉折,防治策略從初期的醫療應變,逐步走向多元整合的健康促進與人權導向,尤以2000至2010年間,面對藥癮者族群HIV感染快速上升的公共衛生危機,促使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,擴大減害措施,積極回應社會需求。
臺灣減害協會即是在此背景下於2006年成立,致力於推廣減害理念、爭取藥癮者健康權益,並長期參與政策倡議與在地實務,成為台灣愛滋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推動力量。李思賢理事長表示,臺灣在藥癮與愛滋防治政策的推展上,已逐步建立起以人為本、科學為基礎的系統架構,亦成為國際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參考典範。
主辦單位呼籲,面對愛滋疫情的持續挑戰,唯有跨部門協力與社會共識,方能持續深化防治成效,並營造更友善、多元與健康的社會環境。(資料來源:成癮防制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蔡威逸提供 / 編輯:公共事務中心胡世澤)
https://pr.ntnu.edu.tw/ntnunews/index.php?mode=data&id=23618